生產作業環境的氣象條件主要指空氣的溫度、濕度、風速和熱輻射及氣壓。高溫屬不良氣象條件,高溫作業系指工作地點有生產性熱源,當室外溫度達到本地區夏季通風設計計算溫度時,工作地點的氣溫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業。
高溫作業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改變.當機體獲熱與產熱大于散熱時體溫升高,因大量出汗造成機體嚴重缺水和缺鹽、心臟負荷加重、心率增加、血壓下降,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嚴重時還可導致中暑。
防暑降溫措施為,合理設計工藝流程,隔熱及通風,加強個人防護及醫療預防。
在高溫或同時存在高氣溫和熱輻射的不良氣象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勞動,通稱為高溫作業。一般將散熱量大于8.37×104J/(m3.h)的車間稱為高溫車間。高溫作業按其氣象條件的特點可分為下列三個基本類型。
高溫強輻射作業。常見作業場所有煉焦、煉鐵、煉鋼、軋鋼等車間,在這類作業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熱,即對流熱(被加熱了的空氣)和輻射熱(熱源及二次熱源)。對流熱作用于體表,通過血液循環使全身加熱。輻射熱除作用于體表外,尚作用于深部組織,加熱作用更快更強。人在此環境下勞動,大量出汗,且易于蒸發散熱。如通風不良,則汗液難于蒸發,就可能因蒸發散熱困難而發生蓄熱和過熱。
高溫高濕作業。氣象特點是氣溫、氣濕均高,而熱輻射強度不大。人在此環境下勞動,即使氣溫尚不很高,但由于蒸發散熱困難,大量出汗而不能發揮有效的散熱作用,故易導致體內熱蓄積或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從而可發生中暑。
夏季露天作業。露天作業中的熱輻射強度雖較高溫車間為低,但其作用的持續時間較長,且頭顱常受陽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氣溫較高,此時如勞動強度過大,則人體極易因過度蓄熱而中暑。
高溫可使作業工人產生熱、頭暈、心慌、煩、渴、無力疲倦等不適感,可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體內酸堿平衡和滲透壓失調、血壓下降、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腸道疾病增加、神經系統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抑制。
中暑是受熱作用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疾病的統稱。這種疾病的分類,國內外尚不一致。我國法定職業病名單中規定有熱射病、熱痙攣及日射病三種,但實際常按臨床表現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三型。
先兆中暑。在高溫作業場所勞動過程中,作業人員有輕微頭暈、頭疼、眼花、耳鳴、心悸、脈搏頻數、惡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強堅持工作。
輕癥中暑。作業人員具有前述中暑癥狀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經短時休息,癥狀消失,并能恢復工作。
重癥中暑。作業人員具有前述中暑癥狀被迫停止工作,并在該工作日未能恢復工作或在工作中出現突然暈厥及熱痙攣。
從事高溫作業,出現上述中暑癥狀時,應積極救治。發生中毒時,應將患者撤離高溫作業環境,到通風良好、蔭涼的地點靜臥休息,給予十滴水、霍得正氣水、含鹽清涼飲料等,先兆中暑和輕癥中暑者可逐漸恢復。重癥中暑必須緊急送醫療單位搶救。
高溫作業工人排汗量明顯增加,其增加量與勞動強度成正比。排出的汗中含有大量鹽分,大量排汗使體內鹽分丟失,因此,高溫作業工人在排
汗量較大情況下,及時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鹽分對維持身體健康十分必要的。
飲水是最常見,也是最簡便的補充水分方式,但不恰當的飲水不但不能使高溫作業者補充已丟失的水分,反而會損害健康,甚至誘發中暑。高溫作業工人恰當的飲水應遵循三條原則:1.補足補夠原則。一般來說,要比平常每天多飲水3-5升,食鹽20克;2.飲水方式以少量多飲為宜,暴飲會加重心、腎和胃腸道負擔,又促使大量排汗;3.飲水和補鹽同時進行,不能單純補充水分。